close

聖嬰與反聖嬰現象是否代表氣候的異常?從19世紀末至今的一百多年中,發生聖嬰與反聖嬰的年份就佔了一半。這也顯示,聖嬰和反聖嬰可能就像四季變化一樣,是本來就存在大自然中的「正常」現象。自古以來,地球的氣候就一直在冷與暖、乾與溼、寧靜與風暴之間,來回擺盪。問題在於,我們是否已經完全了解氣候運作的韻律。那麼聖嬰現象和溫室效應之間到底有沒有關係呢?科學家研究以前的文獻和各種自然界跡象,發現聖嬰現象幾千年前就存在了,所以它的發生和工業革命以後才出現的人為溫室效應問題應該沒有關係。不過也有學者指出,1990-1995年中太平洋海溫持續在高檔,這是已知的聖嬰中壽命最長的,不排除可能和溫室效應有關。靠海吃飯的漁民,最了解大海的變化。南美洲的秘魯和厄瓜多爾緊臨東太平洋,這一帶的漁民,很早就發現一個現象-每年12月左右,風變弱了,平常溫度偏低的海水溫度逐漸升高,水中的浮游生物跟著減少,沒浮游生物可吃,魚也減少了,漁民就趁著這個空檔修理保養漁船漁具,等到這個由北而來的暖洋流離開了,再繼續出海捕魚。由於這個暖洋流都在聖誕節前後報到,漁民們為它取了個名字「El Ni o」。El Ni o

在西班牙文中有「幼年基督」和「男孩」的雙重意思,於是我們把它翻譯成「聖嬰」現象。聖嬰寶寶到底是怎麼出生的?我們知道,它的出生地就在赤道太平洋,是大氣和海洋互相交流下產生的。氣象學家發現,在聖嬰寶寶沒發威的時候,南半球熱帶東太平洋海平面的氣壓比較高,西太平洋氣壓比較低,這種氣壓一邊高一邊低、就像蹺蹺板一樣的現象,氣象學家把它稱為「南方震盪」(Southern Oscillation)。正常時候,「南方震盪」這個氣壓蹺蹺板是東(太平洋)高西(太平洋)低,而且傾斜角度很大;這時候,風會由氣壓高的地方吹向氣壓低的地方,也就是說,赤道地區吹的是由東向西的東風。強盛的東風吹在東太平洋海面上,透過摩擦力把表面海水吹向西太平洋;我們可以想像,東太平洋表層的海水不斷地被東風吹向西太平洋,顯然西太平洋的海面應該比東太平洋還高。事實上,從衛星遙測照片上就可以證實,赤道西太平洋的海面高度平均比東太平洋還高出數十公分。聖嬰與反聖嬰現象大多在夏天開始發展,在冬天達到巔峰,然後逐漸消退,大約可以維持一年那麼久。因此,聖嬰年與反聖嬰年通常指的是聖嬰寶寶與女聖嬰寶寶開始現身的那一年。過去廿年中,1972-73、1982-83、1986-87、1991-92、1994-95以及1997-98年都有聖嬰降臨,但這些聖嬰寶寶的脾氣有好有壞,其中以1982-83和1997-98年的聖嬰威力最強。在1997-98年的聖嬰寶寶出生前, 1982-83年的聖嬰號稱是本世紀最勇健的聖嬰寶寶,在許多地區造成嚴重災害。乾旱和森林大火,從印度、泰國、馬來西亞、澳洲東部,一路延燒到非洲大陸,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則是豪大雨不斷,美國西岸和墨西哥灣沿岸各州又是大雨又是巨浪,夏威夷和大溪地也飽受颱風侵襲,各地災情慘重。除了陸上損失慘重,海洋裡也被聖嬰鬧得不可開交。由於海水溫度太高,嚴重破壞赤道東太平洋和南美洲一帶的海洋生態,許多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珊瑚受不了高溫而白化,有些海域甚至有95%的珊瑚已經死亡,一直到現在都無法恢復。而海中浮游生物大量減少,沒食物可吃的魚類和鳥類不是大量死亡,就是到別處覓食,這不只是衝擊當地生態,也嚴重打擊以海維生國家的經濟。據估計,1982-83年的聖嬰帶來的種種災害,讓全球至少損失兩千多條人命,以及80多億美元。過去一年來,不尋常的氣候在全球到處發生,有些可能與聖嬰有關,有些可能只是巧合。聖嬰對熱帶太平洋氣候的影響最明顯,因此發生於這些地區的不尋常氣候,大多與聖嬰有關。聖嬰對赤道以外地區氣候的影響,就比較不確定。前面描述的聖要對全球與台灣的影響,是根據過去發生的現象歸納出來的結論。也就是說,這些現象發生的可能性比較高,但是不見得每一次聖嬰或反聖嬰出現時都會發生。主要因素之一是,科學家研究過不少個聖嬰和反聖嬰現象,發現沒有兩個「長」得一模一樣。它們不只沒有固定的周期,影響程度與範圍也多有不同。我們可以想像,如果把小石頭丟在池塘中不同的地方,造成的漣漪也不一樣。聖嬰「長相」不同,對赤道以外地區氣候的影響也可能不同。也因為如此,在探討不尋常氣候與聖嬰的關聯時,我們應十分謹慎。1997年春天以來,發生的種種天氣或氣候異象,也經常被歸咎於聖嬰現象。實際情形如何,則需要進一步探討,才能揭曉。聖嬰現象固然影響廣泛,但也只是影響氣候的重要原因之一,尚未神勇到統管所有的天氣與氣候變化。和許多國家地區比較,聖嬰現象對台灣的影響不是十分明顯,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它的蹤跡。台灣的研究發現,聖嬰寶寶出現後,該年夏天氣溫比較低,接下來的冬天比較暖和,隔年的春雨(如,1998年的2、3月)比較多,夏天氣溫也會比較高。反聖嬰現象出現時則相反,也就是說,夏天氣溫比較高,冬天比較泠,隔年的春雨比較少,夏天的溫度也會比較低。也有研究指出,聖嬰年以及威力強大的反聖嬰年的夏天,侵台颱風偏少。根據氣象局的資料,1997年11月以來,台灣的氣溫一直偏高,許多地區的冬季和春季平均氣溫比氣候平均值高出攝氏一度以上,像蘇澳、陽明山和新竹,1998年5、6月平均氣溫就創新紀錄,基隆7月時也出現測站設立以來的最高溫紀錄。不止如此,中央氣象局第一次在冬天發佈豪大雨特報,各地降雨量是氣候平均值的三到五倍,南部水庫不用等到颱風季,就撐得飽飽的。數據也顯示,聖嬰威力特別強的時候(像1972、1982和1997年),7、8月台北的雨量偏多,氣溫則偏低。1998年2月間,台灣西半部雷雨、龍捲風和不該在冬天出現的冰雹頻頻出現,損失慘重。另一方面,1998年西太平洋生成的颱風數量比平均值少很多。

參考資料http://www.fg.tp.edu.tw/~earth/learn/elnino/enso.htm

x8c032 / Xuite日誌 / 回應(0) / 引用(0)
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